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创新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对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出更高要求。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制造业应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营造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制造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作为创新产出的关键指标,我国专利数量、工业品外观设计数量、高技术产品出口等,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相关指标得分前列。“十三五”期间我国由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的第25位升至第14位,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持续攀升势头、跃居第12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王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制造业领域长期以来坚持将行业知识产权与产业政策、创新政策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行动,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能力试点培育工作,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
他同时指出,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不足、知识产权维权和纠纷应对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能力较为薄弱,尚不能满足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需要。
例如,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半导体存储器领域,国内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均存在明显劣势,面临多重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在光伏领域和LED显示领域,我国企业虽在市场份额和专利规模上居于一定的优势,但高质量专利积累和全球化布局能力,与技术升级迭代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地位需求不适应。
“未来应该不断推动制造业各类企业与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运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协同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形成一批产业化导向的关键核心及共性基础技术专利组合,有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把握国际产业竞争主动权。”王磊说。
他建议,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联合中介机构,增强行业组织在知识产权中的协调、指导、咨询等服务职能,完善制造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国外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合作,跟踪海外知识产权动态,提升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挥知识产权对中小企业的强链补链作用
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国之重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分析师李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应该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突破,以知识产权支撑制造强国建设。鼓励经济实力、科研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或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积累和储备一批具有原创性、关键性和战略性的专利技术成果,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面对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我国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李新认为,要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强链补链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产业链“堵点”“断点”,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公开专利信息,实现产业链相关技术难题“点”的突破,运用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培育和打造“独门绝技”。
“应该鼓励进一步开放知识产权、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数字化智能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便利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创新资源;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向中小企业转让专利技术;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规划布局、风险防控、转让许可、价值评估、质押融资等个性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李新说。(记者 郭锦辉)